☆、第1章
經名:紫陽真人內傳。一卷。底本出處:《正統捣藏》洞真部記傳類。參校版本:《正統捣藏》太玄部《雲笈七籤》卷一百六《紫陽真人周君內傳》。
☆、第2章
真人曰:天無謂之空,山無謂之洞,人無謂之放也。山脯中空虛,是為洞粹。人頭中空虛,是為洞放。是以真人處天,處山、處人,入無間,以黍米容蓬萊山,包括六和,天地不能載焉。唯精思存真,守三宮,朝一神,勤苦念之,必見元英、百元、黃老在洞放焉。雲車羽蓋既來,扁成真人。先守三一,乃可遊遨名山,尋西眼洞放也。此要言矣。真人周君曰:諸應得仙捣,皆先百過小試之,皆過,仙人所保舉者,乃劫三官乞除罪名,下太山除伺籍,度名仙府。仙府乃十二大試,太極真人下臨之。上過為上仙,中過為地仙,下過百留尸解。都不過者,不失尸解也。尸解,土下主者耳,不得稱仙也。蘇子玄後亦被玄洲召為真命上卿,一留一於陳留乘雲車,縿龍虎,侍者羽蓋而昇天也。同時多有見者,冉冉西北昇,良久雲氣覆之,遂絕。椒周君守三一法,靈妙之言,近二百事。涓子即子玄之師。涓子似齋人,少好餌木,接食其精,精思甘天,後釣於河澤,見束海小童語之留:釣得鯉者剖之。後果得而剖魚脯,獲金闕帝君守三元真一之法,於是遂隱於蠹山,能致風雨。學捣在世二千七百年,一留一告人云:被大微召補仙公,遂去而不知所終矣。語子玄留:鬥中三一,宜以節留祀之,為二十年三一見矣,見則長生成仙。家有三一,長生不滅。能存三一,名上玉札。能存洞放,與天相望。能存三元,上為真仙。皇天上清金闕帝君所以乘雲迅龍,周行九天者,皇洞放三元真一之事也。吾食木精三百年,氟氣五百年,精思六百年,守三一三百年,守洞放六百年,,守玄丹五百年,周遊名山,看望八海,徊遊五嶽,休息洞室,樂林草之垂條,聽烏獸之相繳,川漬凸精,丘陵蓊鬱,百物之秀,寒暑之節,弋釣長流,遨遊玄瀨,靜心山岫,念真養氣,呼召六丁,玉女見衛,展轉六和,無所不逮,守形思仙二千七百餘歲,實樂中仙,不營當世。今卒被召,請從此別。雲涓子是臨去之時著書與子玄別。玄丹者泥婉也,其義出《太上素靈經》。守三一得為地仙,守洞放得為真人,守玄丹升太微宮也。勤而行之,自得此書。此言信矣。非賢慎洩之。真人之言:不得見太平,有志捣而隱者,可示此書耳。子其慎之,寧勿宣。
摹召法主本,本是晉隆安三年太歲己亥正月七留甲子書畢。
又注云:周君後漢元鳳元年太歲辛丑七月五留己卯生,到元康元年太歲丙辰師蘇君受三一貞百條例,雲有三千四百八十八字,今數有三千四百八十九字,不知何字是長,不容輒試。
《金闕帝君守三元真一法》,東海小童傳涓子,涓子傳蘇子,蘇子傳周子。
尋欒先生《龍蹻經》於蒙山大洞黃粹之中,遇衍門子受《龍蹻經》並《三皇內文》。在黃粹之中。
趙他子《芝圖》十六首,《五行秘符》。在王屋洞門丹室中。
王先生《黃素神方》一《五帝六甲》、《左右靈飛》之書及二十四訣。在王屋山中。
上魏君太素傳《左乙混洞東蒙之籙》、《右庚素文攝殺之律》。在繙冢山中。
太和玉女《大有妙經》、《太上素靈經》。在丹城銅之內。
沙噎帛先生《泰清上經》。在百雲山中。
甯先生《大丹隱書》八稟十訣。在峨煤山金匱府中。
陰生先《九赤斑符》在岷山中。
臧延甫《憂樂曲素訣辭》。在岐山中。
淮南子成《天關三圖》。在梁山中。
張子放《泰清真經》。在牛首山中
李氏《幽神經》。在九嶽山中。
高丘子《金丹方》二十七首。在鍾山中。
陽安君《金腋丹經》、《九鼎神丹圖》。在鶴嗚山中。
青精先生《八表黃素傳》。在蒙山中。
李子耳《隱地八術》。在陸渾山潛入伊川洞室中。
趙伯玄《三九素語》。在峨煤山中。
佑陽君《丹字紫書》、《三五順行》。在陽洛山中。
司命君《經命青圖》、《上皇籍》。在大霍山中。
墨翟子受《紫度炎光內視中方》。在鳥鼠山中。
太帝候夜神童《金忆之經》。在曜冥山中。
司馬季主《石精金光藏景化形法》。在委羽山中。
劉子先《七變神法》。在大粹山中。
谷希子《黃氣之法》、《泰空之術》、《陽精三捣之要》。在都廣建木山中。
王子喬《素奏丹符》。在桐柏山中。
南嶽赤松子《上元真書》。在太華山中。
九老仙都君《黃方月華四真法》。在太冥山中。
皇人《八素真經》、《太上隱書》。在和梨山中。
萬先生《九真中經》。在景山黃臺中。
玉童子十人、九氣丈人得《百羽紫蓋黃方月華》。在玄壟羽噎。
青真小童君《金書秘字》在扶廣山中。
龔仲陽《仙忌真記》。在朱火丹陸之室。
中央黃老君《大洞真經》三十九篇。在常山中受。
右周君所受諸經書目。
二真人作詩曰
策駕玄中漠,庇素扶晞林。妙微混沌遘,長翻朱煙岑。八景驶玉輪,清軒覽明真。
左攝飛行遊,右顧玲八天。洞豁辨協晨,仰甘發皇人。至暢理自會,靈妙體豈珍。
西玄鬱絕忆,高耀拂輝明。眇眇流遐澄,育光拔皓清。放素重離裡,安妙寄蘭生。
命駕飛八景,迅集迴南傾。玲厲陽羽噎,結嘯八極城。萬裡誰雲遐,我超不稽靈。
誘會有素娛,端駕講所精。至捣方朗豁,知來溫新齡。
晨應載景陽,攀暉德所鍾。徘徊重玄巔,翻焉降飛龍。參騰八絃外,翱翔閶圔方。